close
山東濟寧泗水:海岱名川匯文韻
風景如畫的泗水西侯幽谷風景區,有“江北第一峽谷”美譽。 孔健攝
泗水縣位於五嶽之首泰山以南,孔子故裡曲阜東臨,隸屬濟寧市,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得名。
泗水是泗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泗水縣屬孔孟之鄉,“洙泗淵源之地,聖化融液之區”。
泗水風光旖旎,四季宜人。現存有玉皇殿、文昌閣、泰山行宮廟宇等遺址和朝陽洞、仙姑洞、聖水泉等景點。
漫談齊魯
泗河之畔鄉土情
李文娟
泗水,古老泗河的發源地。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泗河之畔,有諸多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泗水民俗之“打排斧”。打排斧,俗稱捻船,是運河岸邊排船工匠在勞動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敲打音樂。工匠在造船過程中,經若幹工序將船排好,完成基本木工活,接下來便要進行捻船填縫。捻船,就是為防止船下水後漏水,要將船板之間的縫隙用斧鑿把船膩子砸進去。捻船工作量大,為鼓舞士氣,捻船工匠們統一行動,把節奏敲打成一種音樂——打排斧。
打排斧的樂器,實際上就是捻船用的工具,即斧、鑿。表演者也就是捻船的工匠,人數不限,根據船的大小,有十幾人到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圍船體而坐,一手持斧,一手握鑿;領號人則於船底中部釘一鐵釘,用錘敲打,以為號令。領號聲起,眾人皆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把船膩子捻進去,剔出來,反復多遍。敲擊之聲富有變化,有“鳳凰點頭”“鯉魚穿浪”等套路。激昂時如沖鋒陷陣、萬馬奔騰,深沉時如雲中滾雷、空谷傳聲,急促時如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緩慢時如春雨瀟瀟、行雲流水。這是一場不用樂器的宏偉合奏,這是一曲由勞動者譜寫的壯麗樂章!
泗水文化之“魯柘硯”。魯柘澄泥硯,簡稱魯柘硯,又名柘硯、柘溝陶硯,因產於古魯國東部的制陶古鎮柘溝,又稱東魯柘硯,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魯柘硯始於唐,盛於北宋,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南宋之後便失傳瞭。1990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柘硯制作技藝傳承人楊玉禎同著名金石傢石可先生一道潛心研究,使這一失傳多年的藝苑瑰寶重現光華。
據傳承人楊玉禎介紹,魯柘硯產地泗水縣柘溝鎮制陶業歷史悠久,始於新石器時代,屬大汶口文化,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據考證,“陶河濱”即指利用柘溝得天獨厚的陶土資源制作陶器。由於多鏡頭行車記錄器魯柘硯采用原礦土燒制而成,因此,它比用江河湖泊淤泥燒制的硯臺質地更加細膩溫潤,色彩更加絢麗。2007年,魯柘硯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悠悠古泗河,不僅傳承著悠久的燦爛文化,更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孕育著樸實的鄉土風情。
(嘉祥縣局)
這方風景
泉林觀泉
張玲玲
泉林鎮的泉水水質清透,別有韻味。
說起泉水,大傢首先想到的便是泉城濟南。其實在山東還有一處賞泉勝地,那就是泗水的泉林鎮。泉林鎮因名泉薈萃、泉多如林而出名,號稱“名泉七十二,大泉數十,小泉多如牛毛”,有“中國泉鄉”之美譽。
泉林鎮最為出名的當屬泉林泉群,泉群位於陪尾山下,《禹貢》中記載“泗出陪尾”。進入泉林鎮,遠遠看到一座高大牌坊,石基赤柱琉璃頂,蔚為壯觀。牌坊前書“天下奇觀泉林”,後書“泗河淵源”。進入大門,迎面便是一方泉池,石質欄桿上有題記、浮雕,古樸雅致。池旁立有石碑,上刻“紅石泉”。輕扶欄桿,探身望去,隻見池中水清如鏡、草碧似玉。定睛而尋,可見如絲青草間,串串泉水珍珠般裊裊升起,青草相襯,竟有幾分玲瓏剔透之感。
紅石泉為泉林泉群水量之標桿,此泉盛則泉群盛。此時池中水已達出水口上半部,泉水由出水口流出,進入石砌水渠,在不遠處分為兩股,蜿蜒而去。我們沿著其中一道水渠前行,但見柳綠松翠、石白水碧,耳聞流水潺潺、泉水叮咚,好一幅清涼的觀泉圖景。順著水渠一路走去,我們體會到瞭“小泉多如牛毛”之意。泉多而密,甚至達到瞭幾步一泉的程度,有名的就有甘露泉、湧珠泉、白石泉、淘米泉等等。泉水匯聚,最終流入湖中。站在橋上,倚欄而望,湖水清澈,水草茵茵,柳影倒懸,魚翔其間。難怪宋代理學傢朱熹暢遊在此,寫下“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千古名句!
繞湖而行,前方豁然開朗,正中間一道石砌河道,水深且寬。河邊護欄林立,九轉回環。手扶護欄,逆流而上,看水勢越來越大、越來越急。綠樹掩映中,一亭突現,紅柱黃頂,六角飛簷,猶如振翅之飛燕,是為“觀泉亭”。站於亭間,涼風送爽,四下相顧,諸泉翻滾,溪如蛇行,果真是觀泉之佳處。
前行不遠,河面頓寬,垂柳掩映下,一眼泉水正在水面翻騰,細看之下,正是趵突泉。隻見水下泉水如柱,至水面則翻滾開來,如風攪雪。既名“趵突泉”,少不得跟濟南的同名泉水對比。想來正如大傢閨秀與小傢碧玉,濟南的趵突泉雍容華貴,氣場十足,而此處的趵突泉則婉約恬靜,低調內斂。
這裡的泉、山、石、林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向往,孔子曾在泉林設壇講學,李白留下瞭“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的佳句,康熙南巡觀泉林寫下瞭《泉林記》……
“泉城”因一個“城”字多行車紀錄器安裝瞭幾分繁華,“泉林”因一個“林”字保持瞭更多自然,也多瞭幾分野趣,或許這也是泉林泉群的魅力所在吧!
(高唐縣局)
鄉土風情
鋒刃間的藝術
夏曉凡
生動傳神的剪紙。周炳德作
泗水三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文化是古老的泗河積淀成的燦爛歷史,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泗水,剪紙藝術源遠流長,被譽為“剪紙之鄉”。
剪紙,以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深深根植於泗水的文化之中。一把剪刀,一張紙,鋒刃間的一張一合就能剪出一個絢麗的世界,或一段燦爛的歷史,或一段奇妙的故事,或一個吉祥如意的期望。在動靜結合中,剪出的花草蟲魚、人物形象均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展現出濃鬱的鄉土風情。
相傳漢唐時代,泗水民間婦女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飾,唐代還出現瞭專門描述剪紙的詩句:“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采勝》這首詩描繪出瞭唐代佳人剪紙的優美動作和剪出的花鳥草蟲的美麗效果。過去,男婚女嫁、逢年過節,人們總是通過剪紙來裝飾居室,美化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如今,隨心所欲創作出的各種剪紙,通過穿針引線制作成絢麗多彩的繡花鞋、小花帽、花門簾、花枕頭上的圖案以及書本、報刊中的各種插圖、花邊,成為吉祥如意、奮發向上的象征。
插花描雲離不開“紙樣子”,剪紙要先構思、設計,然後畫出草圖,用鉛筆一次又一次修改,直到創作者自認為無可挑剔瞭,才動剪刀。剪紙又有剪刻、鏤空等多種技法,如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紙的表現力有瞭無限的深度和廣度,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泗水的剪紙藝術傢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融合當地文化特色,將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使得泗水剪紙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
泗水民間剪紙風格淳樸渾厚、簡潔明快,凝聚瞭歷代民間藝術傢的智慧,有著優良的藝術傳統。在泗水剪紙藝術傢的繼承與傳承中,剪紙孕育出瞭多種藝術形式,由窗花到書籍插圖、封面、郵票、剪紙壁畫等,由剪紙到剪紙漫畫、山水剪紙等,由皮影到幻燈、剪紙動畫片、廣告設計等,范圍不斷發展擴大,成為極其珍貴的民族文化財富,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一把張合的剪刀,鋒刃間紙屑紛飛,落在哪裡,哪裡就有藝術的靈魂,鋒刃間盡顯意韻。
(鄒平縣局)
海佑名士
泗水先賢仲子
康盟
春秋時期,泗水出瞭一位偉大的先賢——仲子(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仲子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門十哲之一,儒傢七十二賢之一,是儒傢思想的得力實踐者和忠誠捍衛者。
仲子年少時曾為孔子禮樂所引導,逐漸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於是穿著儒服,帶著禮物,通過他人引薦向孔子拜師。拜師後,仲子勤學好問,有問必答,有難必解,學問大有長進。在孔子周遊列國時,仲子不辭辛苦,始終跟隨孔子。孔子評價他時說:“自從我有瞭仲由後,我就沒有再聽到惡意的言辭。”
仲子是位至孝之人。在受教於孔子後,他一面刻苦學習,一面照顧傢中的父母,《二十四孝》中就載有他為親“百裡負米”的故事。當時仲子傢裡很窮,但侍奉父母卻是極為盡心,即使傢徒四壁也要竭盡所能讓父母吃好,而自己隻吃些粗糧。他的母親愛吃陬邑(今山東曲阜)所產的稻米,仲子便往返百裡,親自趕往那裡買米,然後扛著回傢。
仲子抱負遠大、勤政愛民。他在出任衛國蒲邑宰期間,認真遵循孔子的教誨,心系百姓疾苦,實行德治仁政,重視教化,築堤挖溝,興修水利,防禦災害,愛民之所愛,幫民之所需,深得百姓愛戴。後來,孔子偕弟子子貢來到蒲地,看到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時,曾用“恭敬以信”“忠信以寬”“明察以斷”來稱贊仲子的政績。
仲子終身追隨孔子,受四教、習六藝、遊列國,不懼艱險,不辭勞苦,為儒傢思想體系的創立和傳播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仲子誠實守信、為子至孝、善政為民、忠義仁勇的精神仍為人們所稱頌。
(寧陽縣局)
一鄉一味
“禦膳香蛋”
崔維艷
滿口留香的“禦膳香蛋”。
泗水的泉林因泉而得名,泉水孕育瞭靈動鮮活、鐘靈毓秀的泉林,也孕育瞭一道名吃——“禦膳香蛋”。
“禦膳香蛋”由鴨蛋醃制而成,俗稱咸鴨蛋,是泉林鎮主要特產之一。泉林的鴨子喝著泉水長大,在泉邊捉蟲吃草,所產的鴨蛋具有獨特風味,因此成為清代皇室的貢品,得名“禦膳香蛋”。
“禦膳香蛋”蛋黃為紅色,富含脂肪、蛋白質以及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等。優質的咸鴨蛋咸度適中、味道鮮美,老少皆宜。
“禦膳香蛋”蛋殼外觀圓潤光滑,大小均等,主要產地是泉林鎮的石縫泉村、潘坡村等。泉林的咸鴨蛋不是用鹽水直接醃制,而是用食鹽和本地特有的紅土加泉水調成泥漿,再把泥漿均勻地包裹在鴨蛋上,放入陶制的大缸中醃制。醃制時間因季節而定,夏季一般醃25~30天,春秋季需醃制30~40天。
醃制好的鴨蛋外面的泥漿依舊是濕的,用清水一沖,泥就很容易被沖洗掉瞭,待食用時上鍋蒸熟即可。蒸熟的鴨蛋蛋黃質細而油多、口感綿軟,蛋清透亮柔嫩、有彈性。趁熱吃味道最佳,細品不僅香味濃鬱,而且還有著獨特的鮮味。幾百年來,“禦膳香蛋”在泗水民間及周邊地區深受人們的喜愛。
“禦膳香蛋”的最佳搭配是泗水煎餅,一張黃豆玉米煎餅,濃濃的糧食香味,焦黃的顏色,用純綠色、純天然來形容,一點兒都不誇張。選一枚鴨蛋,敲破鴨蛋的“空頭”,用筷子紮下去,瞬間紅油就流出來瞭。用嘴對著筷子紮下的地方輕輕一吸,滿嘴是香噴噴的鴨蛋油。吸過鴨蛋油,再將整枚鴨蛋夾在疊好的煎餅裡,輕輕擠壓,再配以大蔥、些許芝麻鹽,結結實實地卷成一個煎餅卷,就是泗水人招待客人的一道地道的農傢特色小吃。咬一口煎餅,滿嘴除瞭咸鴨蛋的香味,還有煎餅、大蔥、芝麻的香味,美味無比。食咸鴨蛋不可存黃去白,否則食之味不全,油亦走散,這是泗水人吃咸鴨蛋的經驗。
“禦膳香蛋”不僅是泗水人饋贈親朋好友的招牌禮品,更是鄉村鄰裡間聯系感情的紐帶。勞作歸來,蒸上一鍋咸鴨蛋,送東傢幾枚,給西傢幾枚,煎餅卷上大蔥,就著流油的咸鴨蛋,站在大門口邊吃邊嘮嗑……
(日照市局)
本文圖片除署名者外均為資料圖片
風景如畫的泗水西侯幽谷風景區,有“江北第一峽谷”美譽。 孔健攝
泗水縣位於五嶽之首泰山以南,孔子故裡曲阜東臨,隸屬濟寧市,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得名。
泗水是泗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泗水縣屬孔孟之鄉,“洙泗淵源之地,聖化融液之區”。
泗水風光旖旎,四季宜人。現存有玉皇殿、文昌閣、泰山行宮廟宇等遺址和朝陽洞、仙姑洞、聖水泉等景點。
漫談齊魯
泗河之畔鄉土情
李文娟
泗水,古老泗河的發源地。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泗河之畔,有諸多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泗水民俗之“打排斧”。打排斧,俗稱捻船,是運河岸邊排船工匠在勞動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敲打音樂。工匠在造船過程中,經若幹工序將船排好,完成基本木工活,接下來便要進行捻船填縫。捻船,就是為防止船下水後漏水,要將船板之間的縫隙用斧鑿把船膩子砸進去。捻船工作量大,為鼓舞士氣,捻船工匠們統一行動,把節奏敲打成一種音樂——打排斧。
打排斧的樂器,實際上就是捻船用的工具,即斧、鑿。表演者也就是捻船的工匠,人數不限,根據船的大小,有十幾人到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圍船體而坐,一手持斧,一手握鑿;領號人則於船底中部釘一鐵釘,用錘敲打,以為號令。領號聲起,眾人皆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把船膩子捻進去,剔出來,反復多遍。敲擊之聲富有變化,有“鳳凰點頭”“鯉魚穿浪”等套路。激昂時如沖鋒陷陣、萬馬奔騰,深沉時如雲中滾雷、空谷傳聲,急促時如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緩慢時如春雨瀟瀟、行雲流水。這是一場不用樂器的宏偉合奏,這是一曲由勞動者譜寫的壯麗樂章!
泗水文化之“魯柘硯”。魯柘澄泥硯,簡稱魯柘硯,又名柘硯、柘溝陶硯,因產於古魯國東部的制陶古鎮柘溝,又稱東魯柘硯,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魯柘硯始於唐,盛於北宋,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南宋之後便失傳瞭。1990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柘硯制作技藝傳承人楊玉禎同著名金石傢石可先生一道潛心研究,使這一失傳多年的藝苑瑰寶重現光華。
據傳承人楊玉禎介紹,魯柘硯產地泗水縣柘溝鎮制陶業歷史悠久,始於新石器時代,屬大汶口文化,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據考證,“陶河濱”即指利用柘溝得天獨厚的陶土資源制作陶器。由於多鏡頭行車記錄器魯柘硯采用原礦土燒制而成,因此,它比用江河湖泊淤泥燒制的硯臺質地更加細膩溫潤,色彩更加絢麗。2007年,魯柘硯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悠悠古泗河,不僅傳承著悠久的燦爛文化,更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孕育著樸實的鄉土風情。
(嘉祥縣局)
這方風景
泉林觀泉
張玲玲
泉林鎮的泉水水質清透,別有韻味。
說起泉水,大傢首先想到的便是泉城濟南。其實在山東還有一處賞泉勝地,那就是泗水的泉林鎮。泉林鎮因名泉薈萃、泉多如林而出名,號稱“名泉七十二,大泉數十,小泉多如牛毛”,有“中國泉鄉”之美譽。
泉林鎮最為出名的當屬泉林泉群,泉群位於陪尾山下,《禹貢》中記載“泗出陪尾”。進入泉林鎮,遠遠看到一座高大牌坊,石基赤柱琉璃頂,蔚為壯觀。牌坊前書“天下奇觀泉林”,後書“泗河淵源”。進入大門,迎面便是一方泉池,石質欄桿上有題記、浮雕,古樸雅致。池旁立有石碑,上刻“紅石泉”。輕扶欄桿,探身望去,隻見池中水清如鏡、草碧似玉。定睛而尋,可見如絲青草間,串串泉水珍珠般裊裊升起,青草相襯,竟有幾分玲瓏剔透之感。
紅石泉為泉林泉群水量之標桿,此泉盛則泉群盛。此時池中水已達出水口上半部,泉水由出水口流出,進入石砌水渠,在不遠處分為兩股,蜿蜒而去。我們沿著其中一道水渠前行,但見柳綠松翠、石白水碧,耳聞流水潺潺、泉水叮咚,好一幅清涼的觀泉圖景。順著水渠一路走去,我們體會到瞭“小泉多如牛毛”之意。泉多而密,甚至達到瞭幾步一泉的程度,有名的就有甘露泉、湧珠泉、白石泉、淘米泉等等。泉水匯聚,最終流入湖中。站在橋上,倚欄而望,湖水清澈,水草茵茵,柳影倒懸,魚翔其間。難怪宋代理學傢朱熹暢遊在此,寫下“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千古名句!
繞湖而行,前方豁然開朗,正中間一道石砌河道,水深且寬。河邊護欄林立,九轉回環。手扶護欄,逆流而上,看水勢越來越大、越來越急。綠樹掩映中,一亭突現,紅柱黃頂,六角飛簷,猶如振翅之飛燕,是為“觀泉亭”。站於亭間,涼風送爽,四下相顧,諸泉翻滾,溪如蛇行,果真是觀泉之佳處。
前行不遠,河面頓寬,垂柳掩映下,一眼泉水正在水面翻騰,細看之下,正是趵突泉。隻見水下泉水如柱,至水面則翻滾開來,如風攪雪。既名“趵突泉”,少不得跟濟南的同名泉水對比。想來正如大傢閨秀與小傢碧玉,濟南的趵突泉雍容華貴,氣場十足,而此處的趵突泉則婉約恬靜,低調內斂。
這裡的泉、山、石、林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向往,孔子曾在泉林設壇講學,李白留下瞭“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的佳句,康熙南巡觀泉林寫下瞭《泉林記》……
“泉城”因一個“城”字多行車紀錄器安裝瞭幾分繁華,“泉林”因一個“林”字保持瞭更多自然,也多瞭幾分野趣,或許這也是泉林泉群的魅力所在吧!
(高唐縣局)
鄉土風情
鋒刃間的藝術
夏曉凡
生動傳神的剪紙。周炳德作
泗水三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文化是古老的泗河積淀成的燦爛歷史,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泗水,剪紙藝術源遠流長,被譽為“剪紙之鄉”。
剪紙,以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深深根植於泗水的文化之中。一把剪刀,一張紙,鋒刃間的一張一合就能剪出一個絢麗的世界,或一段燦爛的歷史,或一段奇妙的故事,或一個吉祥如意的期望。在動靜結合中,剪出的花草蟲魚、人物形象均生動逼真、惟妙惟肖,展現出濃鬱的鄉土風情。
相傳漢唐時代,泗水民間婦女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飾,唐代還出現瞭專門描述剪紙的詩句:“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采勝》這首詩描繪出瞭唐代佳人剪紙的優美動作和剪出的花鳥草蟲的美麗效果。過去,男婚女嫁、逢年過節,人們總是通過剪紙來裝飾居室,美化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如今,隨心所欲創作出的各種剪紙,通過穿針引線制作成絢麗多彩的繡花鞋、小花帽、花門簾、花枕頭上的圖案以及書本、報刊中的各種插圖、花邊,成為吉祥如意、奮發向上的象征。
插花描雲離不開“紙樣子”,剪紙要先構思、設計,然後畫出草圖,用鉛筆一次又一次修改,直到創作者自認為無可挑剔瞭,才動剪刀。剪紙又有剪刻、鏤空等多種技法,如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紙的表現力有瞭無限的深度和廣度,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抹。泗水的剪紙藝術傢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融合當地文化特色,將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使得泗水剪紙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風格。
泗水民間剪紙風格淳樸渾厚、簡潔明快,凝聚瞭歷代民間藝術傢的智慧,有著優良的藝術傳統。在泗水剪紙藝術傢的繼承與傳承中,剪紙孕育出瞭多種藝術形式,由窗花到書籍插圖、封面、郵票、剪紙壁畫等,由剪紙到剪紙漫畫、山水剪紙等,由皮影到幻燈、剪紙動畫片、廣告設計等,范圍不斷發展擴大,成為極其珍貴的民族文化財富,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一把張合的剪刀,鋒刃間紙屑紛飛,落在哪裡,哪裡就有藝術的靈魂,鋒刃間盡顯意韻。
(鄒平縣局)
海佑名士
泗水先賢仲子
康盟
春秋時期,泗水出瞭一位偉大的先賢——仲子(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仲子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門十哲之一,儒傢七十二賢之一,是儒傢思想的得力實踐者和忠誠捍衛者。
仲子年少時曾為孔子禮樂所引導,逐漸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於是穿著儒服,帶著禮物,通過他人引薦向孔子拜師。拜師後,仲子勤學好問,有問必答,有難必解,學問大有長進。在孔子周遊列國時,仲子不辭辛苦,始終跟隨孔子。孔子評價他時說:“自從我有瞭仲由後,我就沒有再聽到惡意的言辭。”
仲子是位至孝之人。在受教於孔子後,他一面刻苦學習,一面照顧傢中的父母,《二十四孝》中就載有他為親“百裡負米”的故事。當時仲子傢裡很窮,但侍奉父母卻是極為盡心,即使傢徒四壁也要竭盡所能讓父母吃好,而自己隻吃些粗糧。他的母親愛吃陬邑(今山東曲阜)所產的稻米,仲子便往返百裡,親自趕往那裡買米,然後扛著回傢。
仲子抱負遠大、勤政愛民。他在出任衛國蒲邑宰期間,認真遵循孔子的教誨,心系百姓疾苦,實行德治仁政,重視教化,築堤挖溝,興修水利,防禦災害,愛民之所愛,幫民之所需,深得百姓愛戴。後來,孔子偕弟子子貢來到蒲地,看到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時,曾用“恭敬以信”“忠信以寬”“明察以斷”來稱贊仲子的政績。
仲子終身追隨孔子,受四教、習六藝、遊列國,不懼艱險,不辭勞苦,為儒傢思想體系的創立和傳播作出瞭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仲子誠實守信、為子至孝、善政為民、忠義仁勇的精神仍為人們所稱頌。
(寧陽縣局)
一鄉一味
“禦膳香蛋”
崔維艷
滿口留香的“禦膳香蛋”。
泗水的泉林因泉而得名,泉水孕育瞭靈動鮮活、鐘靈毓秀的泉林,也孕育瞭一道名吃——“禦膳香蛋”。
“禦膳香蛋”由鴨蛋醃制而成,俗稱咸鴨蛋,是泉林鎮主要特產之一。泉林的鴨子喝著泉水長大,在泉邊捉蟲吃草,所產的鴨蛋具有獨特風味,因此成為清代皇室的貢品,得名“禦膳香蛋”。
“禦膳香蛋”蛋黃為紅色,富含脂肪、蛋白質以及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等。優質的咸鴨蛋咸度適中、味道鮮美,老少皆宜。
“禦膳香蛋”蛋殼外觀圓潤光滑,大小均等,主要產地是泉林鎮的石縫泉村、潘坡村等。泉林的咸鴨蛋不是用鹽水直接醃制,而是用食鹽和本地特有的紅土加泉水調成泥漿,再把泥漿均勻地包裹在鴨蛋上,放入陶制的大缸中醃制。醃制時間因季節而定,夏季一般醃25~30天,春秋季需醃制30~40天。
醃制好的鴨蛋外面的泥漿依舊是濕的,用清水一沖,泥就很容易被沖洗掉瞭,待食用時上鍋蒸熟即可。蒸熟的鴨蛋蛋黃質細而油多、口感綿軟,蛋清透亮柔嫩、有彈性。趁熱吃味道最佳,細品不僅香味濃鬱,而且還有著獨特的鮮味。幾百年來,“禦膳香蛋”在泗水民間及周邊地區深受人們的喜愛。
“禦膳香蛋”的最佳搭配是泗水煎餅,一張黃豆玉米煎餅,濃濃的糧食香味,焦黃的顏色,用純綠色、純天然來形容,一點兒都不誇張。選一枚鴨蛋,敲破鴨蛋的“空頭”,用筷子紮下去,瞬間紅油就流出來瞭。用嘴對著筷子紮下的地方輕輕一吸,滿嘴是香噴噴的鴨蛋油。吸過鴨蛋油,再將整枚鴨蛋夾在疊好的煎餅裡,輕輕擠壓,再配以大蔥、些許芝麻鹽,結結實實地卷成一個煎餅卷,就是泗水人招待客人的一道地道的農傢特色小吃。咬一口煎餅,滿嘴除瞭咸鴨蛋的香味,還有煎餅、大蔥、芝麻的香味,美味無比。食咸鴨蛋不可存黃去白,否則食之味不全,油亦走散,這是泗水人吃咸鴨蛋的經驗。
“禦膳香蛋”不僅是泗水人饋贈親朋好友的招牌禮品,更是鄉村鄰裡間聯系感情的紐帶。勞作歸來,蒸上一鍋咸鴨蛋,送東傢幾枚,給西傢幾枚,煎餅卷上大蔥,就著流油的咸鴨蛋,站在大門口邊吃邊嘮嗑……
(日照市局)
本文圖片除署名者外均為資料圖片
- 行車紀錄器安裝 豪美科技【mobile01推薦】行車紀錄器多鏡頭比較分享~有了它行車不用擔心
- 360度行車記錄器 豪美科技【專家分享】行車紀錄器四鏡頭廠商哪裡找呢?
- 行車紀錄器多鏡頭推薦 豪美科技【汽車雜誌評選】三鏡頭行車紀錄器~行車超安心@1@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